我校教师代表参与“诗・思”课程成果研讨,共探高品质教学创新实践活动
来源:清华附中文昌学校 | 日期:2025年04月10日 | 浏览:次
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集中展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典型成果,2025年3 月25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承办的高品质课程教学创新实践主题活动暨“诗・思”课程实践成果交流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小学盛大举行。清华附中文昌学选派陈德琳、黄良琴两位老师前往参会,开展观摩学习。
此次研讨会包含四个环节。首先是校园诗歌文化展示,漫步校园,学生们记录春天、倾诉心声的作品,尽显语文教育本真,令人眼前一亮。紧接着,观摩学校宣传片,片中孩子们在诗歌海洋中欢笑遨游。教学展示阶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动物儿歌》两节公开课,将语文要素、情感体悟、诗歌哲理巧妙融合。最后的沙龙研讨最为吸睛,学者们围绕教育学、文学领域,就“诗・思”课程创新与现代教育融合展开对话。
有幸参与此次研讨会,我深感荣幸,更深受启发。这场教育盛会让我近距离感受到教育创新的蓬勃生命力,也让我对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和实践路径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李叶老师执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堂课,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全新的领悟。诗歌教学不应止步于字词解析、翻译文本,而应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当学生在共情中与诗人的心灵产生碰撞,核心素养便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浸润,这时诗歌不再是一行行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充满温度的生命体。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首独特的诗,他们有着无限的潜能与创造力,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引导。今后,我将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为孩子们搭建诗意的舞台,鼓励他们尽情创作,让创作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让诗意在他们的生命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他们在诗意的滋养下,成长为一个个有温度、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
此次研讨会,受益良多。我将带着这份收获与启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创新的思维,去探索语文教学的无限可能。
——陈德琳
参与此次研讨会,让我深刻感受到“诗·思”课程不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更是一场教育哲学的革新。课程既要有人文情怀的温度,又需诗歌创新思维的锐度。
张丽老师执教的《动物儿歌》围绕小动物们的奇妙世界,通过现场教学,学生不仅认识了很多的小动物,而且了解了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也激发了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仿写儿歌“谁在哪里干什么”,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和写话能力,让孩子们更好的感受儿歌的韵律和趣味。张老师鼓励学生们在诗意氛围中创作,耐心指导学生将零散的词句进行仿写,降低了写的难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诗歌的兴趣。
“诗·思”课程跳出了机械背诵的传统模式,让诗词成为探索世界的“钥匙”。知识不再是孤岛,这种融合印证了怀特海“教育应培养贯通思维”的理念,为“双减”背景下的课程整合提供了可行路径。
高阶思维培养无需等待,只要给予适切脚手架,儿童完全能成为“诗意的思考者”。
这场实践让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真正的创新不在技术炫技,而在以语文学科为舟、以思维为桨,载着学生驶向更辽阔的精神海域。期待更多学校能如清华附中上地小学这般,在传承与变革的平衡中,走出具有中国底蕴的教育创新之路。
——黄良琴
文字、图片:黄良琴、 陈德琳
编辑:行政管理中心
审核:吴巧、王春莹、文姝